图录号/艺术家:

八大山人 鸲鹆 立轴

图录号:583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八大山人 鸲鹆 立轴
图录号:
583
年代:
艺术家:
八大山人
材质:
水墨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32.5×25.5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2594340
USD:332528 GBP:0 EUR:0

拍卖公司:
中贸圣佳
拍卖会名称:
中贸圣佳 200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小雅篇绘画 总成交额:1687.18万元 成交率:71%
拍卖时间:
2005年12月2日
备注:
声 明:
寒枝哭寥落 白眼笑鸡虫
敏士
在这幅手掌大小的纸面上,画家用寥寥数笔,写出胸中的孤独、倨傲、狂狷,向冷漠世界投出他的白眼。三百多年过去,这只独腿寒雀依然在讲述,一位不甘摧眉折腰的仁人, 在板荡动乱的年代里的挣扎与悲辛。
八大山人朱耷(1626—1705)生于明末的江西,为宁献王九世孙。朱耷出生时,祖、父均已是普通文人。为了谋出路,朱耷不得不去应试,但“天潢贵胄”按法度又是应当沐皇恩而不得赴制艺的。这样,他必须“弃爵”,起个“庠名”赴考。据《江西通志》载,他考秀才时的庠名便已叫朱耷。耷者,大耳为驴也,朱耷晚年自款为“驴”、“驴屋”,出处就在“耷”字。可见明朝未亡时,他已具备了平民心态。
朱耷十七岁“掇一芹”,穿上秀才青衫,接着十八岁,明朝就亡了,随后是父亲、妻子相继而亡。1648年他二十二岁上带着母亲和弟弟赴奉新山出家为僧。他颠狂作哑,历经坎坷,形诸笔墨,日见精进。当时的佛门有曹洞、临济两大宗派,朱耷是奉曹洞派入门的。他学佛到五十九岁上,突然觉得“曹洞临济两俱非,羸羸然若丧家之狗”,灵魂无处安顿,便决意还俗,重寻旧路。朱耷从他五十九岁脱下袈裟后,才开始在书画上使用“八大山人”的名号。成了八大山人的朱耷以全付精力去绘画,内心再无桎梏,曾欣喜地题自己的画像说:“还识得此人吗?”
朱耷取“八大”之意在宣泄气:“四方四隅,无大于我者”,而他把“八大山人”连缀写得如“哭之笑之”,却成了未解之谜。
朱耷的哭笑诚然包含着他的遗民之泪、亡国之痛,但明王朝的倾覆,更大程度上是打翻了他的精神家园。他落荒遁入禅林历三十七载,终于感到画笔不宜远隔红尘:“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与宋山河”,因此再寻“归去来兮”。这一去一来也使他看透了世间冷暖、人面高低:弃气节如同敝屐、争得失而似鸡虫。他的画逐渐变得象后世的杂文一样,冷峻、嘲讽而常以白眼相向。
“哭之笑之”,敢恨敢爱,本属自然天性,“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才是莫大悲哀。朱耷“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任情绪自由倾泻,做成真实的人,才有感人的画。
这幅水墨纸本,在八大山人命笔时,也许只用得半炷香工夫,但却动用了他一生的沧海桑田之感、铜驼石马之哀。画境即心境,朱耷笔下多的是鼓腹鸟、瞪眼鱼、干塘残荷、老书枯枝。此画中的枯枝寒雀大睁白眼。既含孤独惊悚,也透出不屈的怒气。孓然一雀对天地之悠悠,表达出立体多元的性格。如此境界,不是大家还真达不到。朱耷自五十九岁始题“八大山人”,在他六十九岁之前,那个“八”字都写成两个明显的硬折,在他最后的时光里,“八”字才是直下的两撇。此画的“八大山人画”款识及“八还”朱印,都是打了折的,据此判断,应当是完成在朱耷用“八大山人”名款的前十年,即1684年至1694年之间。画作有清代书画家(吴)熙载、(胡)主静的鉴藏印,曾被1935年日本出版的《南画大成》所收录。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八大山人画集》等画册,都收录了此图。
八大山人的笔墨师承明代的沈周、陈淳、徐渭,在“白眼看鸡虫”的孤愤上超越了前古。他在世的时候,画作不被重视,效其法者不过一二人,辞世时更是凄凉寂寞。至清代中期,八大山人开始被推崇,郑板桥解其为“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自此的“扬州八怪”、清晚期的“海派”和今人比较熟悉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无不奉其为圭臬。今天我们回想八大山人对后世的影响熏陶,看他画出的每一幅“哭之笑之”,无不被人景仰和追寻,就很象是中国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梵高。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金子终将闪光,坎坷狂放的朱耷也和曹雪芹一样,化为中华文化的不废江河。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