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杨文聪 王时敏 张学曾 恽向 1638年作 四贤山水 手卷

图录号:2181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杨文聪 王时敏 张学曾 恽向 1638年作 四贤山水 手卷
图录号:
2181
年代:
艺术家:
杨文聪王时敏张学曾恽向
材质:
水墨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尺寸不一
起拍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10169812
USD:1303507 GBP:0 EUR:0

拍卖公司:
中贸圣佳
拍卖会名称:
中贸圣佳 200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古代书画 总成交额:14186.48万元 成交率:70%
拍卖时间:
2005年12月2日
备注:
声 明:
卷后有张学曾题跋、顾文彬题跋、吴湖帆题跋、吴湖帆重观题识。
说明:此手卷有木函一件,上刻吴湖帆的题画签。
萧疏简淡 平中出奇
——读《四贤山水手卷》
穆 南
展观明末清初杨文骢(龙友)、王时敏(逊之)、恽向(道生)、张学曾(尔唯)四位山水大家分别为共同的友人杨无补所作手卷,有如清风拂面,又似细雨润心。既叹服于前贤的从心所欲、倾情挥洒,又为他们虚怀若谷、文人相亲的德操感佩不已。
这四帧水墨纸本手卷,尺寸不一,或长或短,风格亦不尽相同。但写来无滞无碍,纯任天然。从美学立场看,都如行云流水般富有韵律感。若是作进一步的辨析和归纳,大概可以把杨文骢与恽向并为同类,将王时敏与张学曾视作另一类。
进而言之,杨、恽二位所作山水图卷更趋于即兴而为的小品。画面相当清明,简净淡远,他们似乎有意把更多的想象留给观画者,而尽可能地俭省笔墨。如果说,杨文骢在画面上还没有放弃对细节的刻画,尚表现了茅屋、疏篱、板桥、修竹等等属于点景的成分,尽管寥寥几笔,毕竟有款有形,那么,恽向则可以说是放胆包天地足足留下近二分之一的空白,甚至更多,而不着一笔。他只是在右半边勾勒了几许山石树木,却山既无皴,树亦无点。有的几乎省略到了似是而非,仿佛符号元素。恽氏兼善诗文,传世画品与著作颇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春雨迷离图》等卷轴,并非逸笔草草。由此可证,恽氏可繁可简,繁至千笔万墨,简能以少胜多。
王时敏与张学曾的山水手卷粗看似有如出一辙之感,仔细审视,才发觉大同而小异。异在何处?比如,从构图上说,时敏右重左轻,右近左远,题款落在画之左上方,而使左下一片形成空灵透气的一角。学曾则与之相反,他置近景的崇山峻岭于画面左半,右半的山势渐至平缓,并推向远处。从笔法上看,时敏、学曾显然都有拟黄(公望)之意。时敏在题句中有“勉学一峰笔意”的话,学曾没有明说,但被鉴藏家吴湖帆一语道破:观此知其得力于痴翁亦甚深……不过,从王、张各自的笔墨承袭似可察觉,二人对黄公望的理解和铨释同中有异。时敏比较侧重于黄公望用笔的利落流畅一面,他传统功底之深厚非同时代画家可以与之抗衡,多年的锤炼和转益多师养成了谨严不苟同时又熟能生巧的素质。他十分强调虚与实,繁与疏,黑与白,正与奇的对比关系。他还极善于作点睛之笔。如岸边那座简笔的草亭与亭边那株斜柳,看似互不相干,却又相映成趣。学曾对黄公望画风挥洒奔放、苍秀浑茫的一面较为倾心,从这幅手卷上可以验证他在运笔遣墨方面的丰富性,浓、淡、枯、湿,皴、擦、点、完全率意为之,而无离弦走板之弊。学曾画山石用笔松动,长线短皴,妙造天成。清代美术史家周亮工在《读画录》中对他的绘画造诣予以高度评价,称其“笔势空苍,妙处无他”。事实上,无论王时敏、张学曾,还是杨文骢、恽向,他们凭借自身广博深厚的素养,在汲取、借鉴前贤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各自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值得一提的是,这四位都曾生长、活动在江南的大家,虽然出身与社会地位互有差别,有的是统兵守城的将才(杨文骢),有的为官一任,做过苏州知府(张学曾),有的终生不仕,属于职业书画家(王时敏、恽向),然而他们的品性都一样的高洁,相互之间礼让有加,以四贤手卷款识为证,即有“愧余手笔远逊诸君”、“余拙甚,不足言笔墨也”、“珠玉在前,更不胜形秽之惧”等等自谦之词。或许这些言词会被视为假意客套,可是,笔者以为,即使真的含了水分,也远远胜过明争暗斗的伪文化人,或者说,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