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13世纪·合金铜释迦坐像

图录号:4690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13世纪·合金铜释迦坐像
图录号:
4690
年代:
艺术家:
--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高:18.5cm
起拍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西泠拍卖
拍卖会名称:
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
专场名称:
华藏宝相·历代佛教艺术专场
拍卖时间:
2019年12月13日-16日
备注:
声 明:
关于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经典场景,在各种版本的“佛传故事”中都有着详尽、一致的描述:悉达多太子,毕钵罗宝树下,双腿盘坐,两手禅定,誓愿如不悟道、永不起身。彼时障碍化身魔罗,以威逼利诱意图扰其思绪,太子不为所动,只以右手轻触地面,并言“大地为吾证言”,刹那间,魔罗所立之处石土崩裂,一切魔障纷纷坠落。释迦牟尼至此成就伟大正觉。 毫无疑问,佛陀成道的形象就源自被称作“正觉地”的菩提伽耶,但在佛教艺术的初兴阶段,如贵霜王朝时期、犍陀罗以及马图拉地区的石雕中,“成道像”还未成为主流题材。在笈多王朝灭亡后的约一个世纪内,表现佛陀成道形象的铜制造像开始在印度比哈尔邦出现,而其大量流行的时间则被推至帕拉王朝(8-12世纪)时期。 帕拉时期佛教艺术极为兴盛,而作为主要艺术产出地的菩提迦耶也在10-12世纪期间制作出大量的石雕、铜铸造像精品,佛陀成道像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品种。除了供奉于佛寺内的大型造像外,存世还有许多尺寸小巧、工艺精致的铜像,它们很可能出自菩提伽耶大正觉寺周边的作坊,均以大正觉寺主供佛为蓝本,制作目的则是以方便携带为主,以供来往圣地的信徒请购,并带往各地,其中便包括西藏、尼泊尔、缅甸、东南亚等佛教兴盛的地区,其艺术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上述地区产生影响。 在此尊佛陀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十分浓郁的东北印度美学特征:发髻高耸、面部饱满、眼窝深邃、五官均被细致的刻划;躯干的塑造富于肉感、袈裟紧贴身体、边缘饰以几何形图案、一侧衣襟从佛陀左手掌心自然垂落;四肢修长、腰腹部突出,凸显出写实的肉体质感;双层莲座显得十分厚重、上缘与底部有一圈突起的连珠纹。另外,在底座正面横置一只金刚杵,意味着此件作品除了表现释迦牟尼成道的图像学意义外,还可被视作密教金刚部部尊不动如来,显教与密教的双重属性,也是帕拉艺术的一个显著特色。 11世纪开始,帕拉艺术的影响在西藏地区逐渐成形,而12世纪晚期穆斯林的入侵,更直接导致佛教在印度的彻底衰落,大量造像匠人随同僧侣逃往西藏,与此同时,在西藏西部至中部的广袤地区,带有鲜明帕拉艺术色彩的造像开始大规模出现。从这尊造像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分析,其制作年代可被确定在12世纪晚期-13世纪早期,来自印度的工匠很可能直接参与了其制作过程。
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