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唐(渤海国)·铜鎏金释迦说法像

图录号:2493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唐(渤海国)·铜鎏金释迦说法像
图录号:
2493
年代:
艺术家:
--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高:16cm
起拍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西泠拍卖
拍卖会名称:
2020年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华藏宝相·历代佛教艺术专场
拍卖时间:
2020年08月07日-10日
备注:
声 明:
一尊延续唐代审美且影响辽代文化的精美佛像 初看此尊佛像,便深深的被其所吸引。 其开脸完全延续继承了唐代佛像的那种饱满、祥和又不失庄严的审美风格,观其螺发之作法,又与唐代那种从北魏期演变过来的发饰有所不同,显得更加的厚重,特别是发线中间上翘的造型不自禁的让我想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佛教艺术的辉煌时刻——辽代。 通常随着朝代的更替,其统治者的审美及意识形态的不同,会导致造像在视觉艺术上的差异性。汉族和契丹族是两个在文化上有着很大差异性的民族,那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有这样一尊精美佛像的诞生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便去翻阅许多史实资料,一个名为“渤海国”的地方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渤海国(698年—926年),其名来自于唐朝所赐的"渤海郡王"封号。一个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时期的附属国,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698年,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称“震国王”,建立政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 渤海深受唐朝影响,其在原有的靺鞨、高句丽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中原唐朝文化,创造了辉煌而独特的文明,有"海东盛国"之称。居史料记载渤海国曾派遣大量留学生入唐学习,通过文献可确认的渤海留唐学生李居正、朱承朝、高寿海、解楚明、赵孝明、刘宝俊、乌照度、乌光赞、高元固等,乌照度等人还登唐宾贡科。从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的著名诗篇也可以看出渤海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和交融状况。诗中说:“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居住于城市内的上层贵族,已大多接受来自中原地区宗教信仰,其中以佛教最为突出。当时上京龙泉府仅佛寺即不下百所,僧徒众多,至今一些佛寺仍在沿用,香火千年不绝。据《册府元龟》记载,唐宪宗元和九年和十二年,渤海国派高礼进两次朝贡大唐,进奉"卢城稻"与金银佛像,以备唐皇室每六十年举行的"法门寺"迎奉佛指舍利之用。现存的渤海佛教建筑除上京龙泉府部分遗迹,还有吉林省境内的灵光塔,该塔为砖砌五层密檐结构,与西安小雁塔结构十分相似。这些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唐代的佛教的文化及艺术审美已完全融入到了渤海佛教艺术中去。 10世纪初,契丹人即攻陷了渤海控制的辽东;925年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率大军亲征渤海国,次年春攻陷上京龙泉府,大諲撰投降,渤海国灭亡。灭渤海后,渤海遗民大量聚居于辽上京、辽东京一带的州县,较先进的渤海文化对辽文化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而辽代佛教基本上继承盛唐的教学佛教。早在唐朝唐武宗发动灭佛事件时因为河北诸藩镇不听从,大量僧侣与佛教文物流向河北地区,使得当地佛教文化蓬逢发展。902年龙化州建开教寺,为佛教北传契丹的起始点。918年辽上京又建佛寺,佛教逐渐为契丹人所信仰和崇尚。926年辽朝灭渤海国后,俘渤海僧人崇文等57人至上京,又建天雄寺。此后,诸京和各州县也相继修建寺庙。938年辽朝领有燕云十六州后,此地逐渐发展成佛教文化重心,到辽朝晚期"僧侣、佛寺之数冠北方"。由此可推断,如今我们在拍场上趋之若鹜的精美辽代佛像,其审美艺术上应是深受渤海佛像审美的影响的。 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中的出土于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中的一尊释迦牟尼来判断,无论制式、开脸、衣纹走势等一系列的视觉元素,都与此次的拍品如出一辙。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此尊施加造像应是唐代渤海国的造像。且翻看至今拍卖场上出现过的唐代渤海国造像,应是最好的一尊。 参阅: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渤海国铜鎏金释迦牟尼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