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焦兴涛 2005年作 物语-高露洁

图录号:751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焦兴涛 2005年作 物语-高露洁
图录号:
751
年代:
2005年作
艺术家:
焦兴涛
材质:
玻璃钢雕塑
作品分类:
尺寸:
90×70×190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浙江浙商
拍卖会名称:
浙江浙商 2011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西风东魂•中国油画雕塑专场
拍卖时间:
2012年1月2日
备注:
声 明:
1970生于四川成都,1984年至1988年四川美院附中毕业,1988年至1993年四川美院雕塑系学习并获学士学位,1993年至1996年四川美院雕塑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96年至2002年四川美院雕塑系任教,2002年四川美院创作科研处任副处长。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
个展
2007 “咏物” — 焦兴涛雕塑作品展 香港 香港艺术中心
“物语”---焦兴涛雕塑作品展 北京 季节画廊
展览
2007“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7” 广东 广东美术馆
“浮游”---中国艺术新一代 首尔 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
“能量---精神、身体、物质”今日文献展 北京 今日美术馆
“后先锋”中国当代艺术展 香港
“欲象”当代艺术展 北京 宋庄美术馆
“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 北京 炎黄艺术馆
2007上海国际雕塑年度展 上海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2006 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北京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人文·山水”---中国惠州当代雕塑艺术展 广东惠州
“和而不同”---中国西南当代雕塑邀请展 成都 齐盛艺术馆
中国当代雕塑家实验肖像作品展 天津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风水”---九间堂艺术活动展 上海 证大现代艺术馆
2005 “景观.世纪与天堂”成都双年展 成都 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画妆》---戏曲主题艺术大展 北京 今日美术馆
进行时---当代艺术展 深圳 深圳雕塑院
“黄天厚土”雕塑大展 北京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雕塑百年”邀请展 上海 城市雕塑规划展览馆
2004 日本大分国际雕塑展 日本 朝苍文夫纪念馆
“无间”04中国建筑工地先锋艺术展 重庆
“中国·想象”---中国当代雕塑展 法国巴黎 杜伊勒里公园
第十届全国美展 北京 中国美术馆
“抓壮丁---来自重庆的当代艺术” 北京 季节画廊
“彼此”当代艺术展 法国图卢兹
2003 北京首届国际美术双年展 北京 中国美术馆
全国十所美术院校作品展 北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长春国际雕塑邀请展 长春
2002 北京国际城市雕塑邀请展 北京
焦兴涛所关注这些废弃物品,其实处在消费社会的最低端。它们因为曾经满 焦兴涛作品ZT足过人们的消费需要而完成了它们的物理生命;而且,它们一旦被抛弃,它们的猥琐、肮脏和不堪将足以让人们掩鼻侧目。将它们堂而皇之地拿来作为雕塑的对象,是对传统雕塑对象180度的逆转。这几乎就是雕塑的绝地,然而,对象尽管奇险和荒诞,但是它们终于没有成为雕塑的葬身之处;恰恰相反,焦兴涛的这批作品的意义就在于,他让琐屑和废弃成为了雕塑的再生之地。既然“道在屎溺”,那当雕塑面对废物、垃圾这样无意义、无价值的对象时,有何不可以绝地逢生,发生“化腐朽为神奇”的美学转化呢?在琐屑和废弃中,焦兴涛建构出雕塑艺术的新的道场。
在焦兴涛的这批雕塑中,他更关注的是物品的包装形态:如各种包装盒,如箭牌口香糖的包装纸,如各种包装纸所包裹着的物品。包装是一种遮蔽,是一种欲望的化妆。在消费社会,商品的价值已经不再取决于它本身是否满足于人的需要已经是否具有交换价值,而是取决于它在交换体系中的代码意义。仅仅因为包装,因为品牌,它就具有诱发人们购买的欲望。
当我看到焦兴涛的那些包装袋和打上符号的那些“物”的雕塑的时候,我不愿意把它们看做波普现成品的“唯物”,因为,焦兴涛既不直接用现成品做作品,也不用翻制现成品的手法制作那个物的标本,他总是用传统雕塑的塑造手法去为那些被包装的物品造型。正是这种制作意识,使焦兴涛和正在表现的物之间产生了距离。恰恰是这个距离体现了艺术家、物和在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当艺术家看到、关注、进而思考和表现一个物的时候,那个物已经打上了艺术家的烙印,物已经不是所谓的纯然之物了。
我也不想在这里根据焦兴涛的这些包裹物来抒发我对这些物的社会意义的想象,比如消费文化的隐喻意义,消费社会的物欲横流与人性异化等。这些可能确实是作品所给予我们的启示。但是,这种解读只说出了意义的一般性。这些隐喻不但可以从焦兴涛的作品中找到,也可以从奥登博格、安迪沃霍或者是其它人那里找到类似的联想,并不能指出焦兴涛对物的特殊性看法和感受。
应当说,艺术作品的唯物或者唯心的问题,是一个现代主义时期的老问题。这种二元分离的角度主要强调了艺术家的优越地位。无论抽象还是写实都是艺术家的大脑和眼睛的产物。后现代主义试图赋予物以更多的人性,但是,不论是让这些物有生活的原汁原味(就像波普的现成品),还是让它们象人一样具有独立性和自律性(比如注重生态的后现代建筑和日本物派),都还是把物和人视为一种二元的疏离关系。
焦兴涛说:“我一直保持着对材料的热情,所以,对于‘重量’、‘肌理’、‘软硬’等概念的固有理解方式总是心存疑虑。” [1] 也就是说, 他对物理属性表示怀疑,而对材料的生命属性感兴趣。所以,焦兴涛不会用现成品,他“一定要通过泥塑的方式进行转述,才感觉完整”。转述建立在艺术家对物的灵性的理解和体验之上,因此,焦兴涛的手工制作的触觉感就不单单是一种模拟形体的再造活动,同时也表达了艺术家努力转述灵性之物的强烈欲望和过程。有时候,焦兴涛还会惋惜和同情那些被自己强行打上商品记号(他称之为“强行纹身”)的木头等物质,为自己的极端行为感到不安。这种诚惶诚恐是对物的一种礼赞,礼赞是一种仪式。这个仪式是对人、物、场“和会”状态的再现。因此,在中国古代,礼仪是对人的社会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赞颂形式。在这个意义上,雕塑似乎要比绘画更有仪式意味。焦兴涛在重庆闹市区做了一个公共雕塑《塑料袋》,通过尺度、方位和材料的质感,焦兴涛不但表现了塑料袋的自足、自在和自尊,也表现了中国式购物的国情特点,同时,焦兴涛还赋予了成千上万批量生产的塑料袋一个仪式感,或者礼赞形式。这样,他就可以复原它的灵性。有意思的是,焦兴涛一方面在作品中隐藏了物(塑料袋)的使用者,但是,那些出现在商厦广场上的千千万万的“使用者”们却每时每刻都环绕在这个《塑料袋》身边,这就是咏物,对物的礼赞。只不过对于这些购物者的芸芸大众而言,他们所参与的咏物和礼赞可能是无意识的,甚至是被迫的,而对于艺术家而言,则是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和会”。
---高名潞(著名艺术评论家)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