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田黄石原石

图录号:36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田黄石原石
图录号:
36
年代:
艺术家: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高7.2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福建东南
拍卖会名称:
2015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尚臻——重要私人珍藏专场
拍卖时间:
2015年05月23日-24日
备注:
声 明:
这枚田黄石未经打磨和雕琢,保留了原石最初的形态。寿山溪沿溪水田的上坂、中坂、下坂,其他区域虽然也间或有出产独立于矿床的独石,但由于产生时间和周围环境不同,因此都不是田黄石。正是由于这样苛刻的条件,因此说它“无根而璞”“无脉可寻”,成为玩石者梦寐以求的珍品。经过雕琢的田黄石固然是艺术品,而这样“原生态”的田黄石,朴茂的形态,温润的本质,亦是玩家认识、了解田黄石的极好途径。
田黄,专属东方的审美
说田黄石在寿山石中处于“碾压式”地位,估计没什么人会反对,毕竟一次又一次的成交价格摆在那儿,而相关文献里的记载,也鲜活地划出了田黄石不断升值的轨迹。《后观石录》记载:“每得一田坑,辄转相传甑,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陈亮伯《说印》记:初入京时“每石一两,价自六两至十五两而止”,之后不久,“价至每石一两,换银四十余两”,这个阶段还是以银来计量田黄石价格的。再往后,就变成了以黄金计量,从“一两田黄三两金”到“一两田黄十两金”,再到如今黄金早就不能跟田黄相提并论,大数据时代,数据说话,没什么可怀疑的。
而说它是“碾压式”审美,可能不同人就有不同的见解,毕竟燕瘦环肥,各有所好。但我还是想说,如果真的玩“透”了寿山石,不可能不为田黄着迷。那么,田黄到底为什么这么“魔性”?我们不妨从古人与田黄的故事入手去探究一番。
施鸿宝《闽杂记》记载:“明末时有担谷入城者,以黄石压一边,曹节憨公见而赏之,遂着于时。”
这位“曹节憨公”是福州闽剧的创始人曹学佺,而那块压担的黄石,就是后来被尊为石中之帝的田黄。
曹学佺曾官至礼部尚书,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和藏书家,被尊为闽中十子之首。1613年因得罪蜀王而被贬回乡,与朋友们组织“儒林班”剧社,据说便是闽剧前身。而与田黄石结缘,就在这期间。从《闽杂记》简单的记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