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郭懋介作 田黄石赤壁夜游薄意摆件

图录号:333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郭懋介作 田黄石赤壁夜游薄意摆件
图录号:
333
年代:
-
艺术家:
--
材质:
-
作品分类:
尺寸:
高10.3cm
起拍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福建东南
拍卖会名称:
2015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石卿巨制——赤壁夜游田黄专场
拍卖时间:
2015年10月24日-25日
备注:
声 明:

田黄石上的“赤壁夜游”

在众多山水题材中,既能够反映山水之美,又能够寄意情怀的题材则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田黄薄意雕刻题材之一。其中,最为著名并流传甚广的典故当属“赤壁夜游”。

苏轼在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就在黄州附近的赤壁山水中写下了前后两篇《赤壁赋》,记录了他与山水的互动。其中《前赤壁赋》乃是表现苏轼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时游历赤壁的情景,新秋时的赤壁山水赐予了苏轼一片疏朗开阔的天地,让他得以在白露横江与清风徐来之中“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光将万顷江水映照得犹如仙境,身处逆境的苏轼终于能够在这仙境中忘却苦闷与怅惘、忘却庙堂争斗带给自己的颠沛流离的命运,在山水中,苏轼仿佛脱离了尘世,独立天地之中,甚至驾驭着清风,“羽化登仙”,这种解脱的超然带给他无尽的愉悦与豪情,在山水中,苏轼获得了释怀,乐观与豁达的精神再度出现在他的身上。

而写于十月十五日的《后赤壁赋》中,“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多少有些“秋风萧萧愁杀人”的伤感,苏轼就是在这样的寒霜冷露中踏上了再次游历赤壁的行程。以至于“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之后,苏轼“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这与《前赤壁赋》中暂时获得释然的心绪和疏朗的画面全然不同,《后赤壁赋》的画面有着秋末冬初的空寂,让人感受到的是郁结的心境和壮志难酬之感、英雄迟暮之叹。这种感叹很容易引发文人的共鸣。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憎命达”的代表,是后世文人在文学之境的典范;苏轼在处世中表现出了平和从容的态度、旷达宽厚的胸襟与乐观超脱的人生境界,从苏轼的身上,有儒家的安贫乐道,有佛家的平常心态,也有道家的遗世独立,给予了后世文人非常深刻的影响。而“赤壁夜游”作为一个浓缩了苏轼精神态度与文学境界的著名典故,更是为文人所津津乐道。可以说,只要提到“赤壁夜游”,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起两篇《赤壁赋》以及苏轼的精神风范。因而,“赤壁夜游”成为极受文人喜爱的题材之一,无论是在书画、瓷器还是各种材质的雕刻中,都长盛不衰。

这枚重340g的田黄石《赤壁夜游》薄意摆件,就是郭懋介以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场景为题材,创作出的石卿经典薄意作品之一。

“物之传者必以质,文之不传,非曰不工,质不至也。”说的虽然是文章,当放在田黄石雕刻作品上也是同样的道理。田黄石雕作品若想要长久流传,同样必须依靠无瑕坚韧的材质,对于田黄石雕作品的审美,首先当从材质开始。这件田黄石薄意摆件重达340g,几近七两,质地致密,极为压手。整体呈自然的近椭球状,虽未经裁切,但形状圆润饱满,其部分表面包裹有斑驳的黄色石皮,与肌理界线分明,肌理呈均匀的黄金黄,浓艳欲滴,纯净无瑕,宝光流溢,萝卜丝纹隐现其中,可见其质地极为老熟。以手抚之,其温润的质感有如上好的和田美玉,又比美玉多了几分“粘人”的柔感,令人爱不释手,可谓“六德兼备”。仅从材质上而言,便是世间难得的珍品。

郭懋介对于这块田黄的处理既传统又巧妙,以文人最为喜爱的“夜游赤壁”为题材,并选择了《后赤壁赋》中的场景入题:“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郭懋介以天然的石皮雕刻出擎天的古松,枝条斜仄遒劲,老而蕴秀,自然流露出极为坚韧的气质,令人想起庾信《枯树赋》中的“熊彪顾盼,鱼龙起伏”之句。在细节上,郭老雕刻的松干树皮极为准确细腻,树皮皲裂的排列疏密有致、繁而不乱,随松枝的走向分布,富有韵律,即使枝干交叠,亦能在薄薄的一层雕刻面上分出分明的层次,松枝上甚至点缀了几道纤细的松萝,弯曲柔软,似乎随风飘荡,与苍老遒劲的树干本身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刚柔相济却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可见郭老雕刻功力之深。另外,在此处,郭老刻意突出松树的形象,除了枯朽的、仿佛即将剥落的树皮和树枝折断之后留下的树瘤能够充分展现出萧瑟之情以外,与孔子《论语》中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亦有所关联,“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这一株孤松,是苏轼本人心中“孤独”的具化,是苏轼孤高、洁身自好的志向的具化,也暗示了不久之后,苏轼即将离开二客,独自“摄衣而上”。

松树上方,郭老雕刻了一轮圆月,而松树下,则是一株小小的倾斜的枯树,这两个意象正描绘了“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的句子。而根据巫鸿所言“枯树是一种特殊的废墟,因为它只是枯了却并未完全死去……它那废墟般的形体同时拥有非凡的能量和精神。枯树虽然显现了死亡和萧衰,但同样为复活和重新获得青春带来希望。这远不是一个‘终结’的形象,而是属于永恒变化中的链条。”这里的枯树,是否是苏轼暂时受到挫折贬谪黄州、却永不为命运所屈服的精神的具化?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而一高一矮两棵树,本身也形成了某种颇有趣味的对比。

在古松形成的分明清晰的前景后,郭懋介雕刻出了朦胧的远山、缥缈缭绕的云烟,以及深处的重重山居,画面顿时充满了丰富的层次感,“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尤其是在远山的处理上,将山的走势沿田黄顶端的一小段红格的走势排布,在云烟的雕刻上,采用尖刀进行轮廓的勾勒,连绵不绝,围绕红格,极富装饰趣味。而山居则掩映在红格之后,宛若山坳之间露出的世外桃源一般。由于利用了斑驳的石皮进行雕刻,远景更显朦胧幽深,也暗示了之后的“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而作为整件雕刻作品画面主体的松树下,雕刻出了数个形象不一的人物,其中身形较为高大的主要人物负手而立,长髯与衣带都随风飘举,虽然郭老并没有雕刻出人物的面部,但仅仅是仰头远眺的姿态,也足够让观者联想到此人肃然而有些悲凉的神情——这人显然就是主角苏轼。而在他的身边,大约是“二客”之一。整件作品表现力强,技法纯熟,充满山野意趣,是石卿田黄薄意中极具代表性的典范之作。

郭懋介(1924~2013),福建福州市人,字石卿,号介伯、耿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民间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师从寿山石雕东门派代表人物林友竹,擅长人物圆雕及浮雕、薄意,兼工篆刻、书画,以雕刻薄意而著称。作品题材广泛,技法上得师法而有新意,文学艺术底蕴深厚,艺术境界高远,融诗书画篆刻于一炉。曾多次应邀赴海外展览,作品深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2002年寿山石雕作品《羲之爱鹅》获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被誉为当代寿山石雕刻艺术标杆式的领军人物。生前曾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顾问等。

款识:赤壁夜游,石卿。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