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谢稚柳 山水册页 册页(十二开)

图录号:1119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谢稚柳 山水册页 册页(十二开)
图录号:
1119
年代:
艺术家:
谢稚柳
材质:
设色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42×32cm×12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1867925
USD:23942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中贸圣佳
拍卖会名称:
中贸圣佳 200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谢稚柳、程十发绘画 总成交额:1355.09万元 成交率:67%
拍卖时间:
2005年12月2日
备注:
声 明:
录文:△叠嶂松云。稚柳壮暮翁。△峰峦夏色。稚柳壮暮翁。△芦汀归雁。壮暮翁稚柳。△山高林密。壮暮翁稚柳写。△松麓云亭。壮暮翁稚柳。△幽壑飞泉。壮暮翁稚柳。△雾山图。壮暮翁稚柳。△危石泉声。稚柳壮暮翁。△平林秋景。稚柳壮暮翁。△云生幽谷。壮暮翁稚柳。△幽泉络石壮暮翁稚柳。△松岭云深。壮暮翁稚柳。
谢稚柳的山水画创作起始于20岁以后,但他一开始就是从宋人入手,不入一笔明清。与当时山水画坛流行的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画风和以石涛为代表的野逸画风不同,谢稚柳自身的艺术禀赋使他对前者的缺乏生气和后者的过于狂放都有所回避,却在宋人千岩万壑、势状雄强的大山大水中找到了自己的主攻方向。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大师的笔墨和境界是他这一时期师法的主要方面,所作山水森严整肃却又不失灵逸潇洒,大的结构似乎是一丝不苟,细节的笔墨则不无率意奔放。五六十年代,谢稚柳因对王诜《烟江叠嶂图》的鉴定,使他对北宋山水传统的研究借鉴进一步深入到郭熙、燕文贵、王诜等大师,所作山水一改前期山水多披麻皴的特点,更多的出现了斧劈、雨点、云头等多种皴法,一派方硬棱蹭、奇崛幽深的北派山水风貌。谢稚柳在此后一直将对前辈大师的广征博取结合自己实际写生的实践,不断加深对传统的真切认识。
七十年代前期,由于文革的冲击和生活环境的变迁,谢氏较少有实地写生的条件。伴随着他运用徐熙“落墨法”作花鸟的实践,山水画也开始参用此法,在构图和笔墨上较多借鉴了南宋刘、李、马、夏的院体山水。正统文人士夫历来倾向于讲求温文尔雅、含蓄蕴藉的艺术范式,试图对此有所突破者皆被目为“怪”“狂”“颠”。马远、夏圭一角半边的构图,迅疾顿挫的勾皴,自然被正统论者讥为“野狐禅”。前面说过,谢稚柳本来是有意回避过于狂放的野逸画风的。之所以会发生这一转变,与其夫人陈佩秋对宋人院体画风的长期研究是分不开的:陈氏认为院体山水实现了“近观之以取其质”的艺术效果,在笔墨上既能够与自然物象高度契合,也更有利于艺术家自我胸臆的表现与抒发;另外淋漓苍劲的院体山水也比精谨的宋画更适于“落墨法”的实践。这套册页应当就是谢稚柳先生在此前写生的基础之上,同时借鉴南宋院体山水的成果。
这套册页一共有十二开,水墨、青绿或二者兼具,可谓为传统山水画别开生面者,反映了谢氏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所作的创新。由于具有实践写生的基础,作品在经营布局上呈现出不拘一格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既有雄阔壮美的高远,也有重峦叠嶂的深远,更有咫尺千里的平远山水。构图受南宋远体山水的影响,多取边角,尤其是上半角之景。即使是全景山水,也不再有前期山水的山重水复与映带无穷。从“松岭云深”“峰峦夏色”“危石泉声”“山高林密”“山泉络石”“叠嶂松云”等作品中可以明显的反映出这点。大山的主体似乎被挤到了画面以外,“雾山图”与“叠嶂松云”中,画面下方并不完整的松树其实是艺术家的有意为之,惟其如此才能暗示出大山的巍峨来。山有多高?云有多深?观众的想象力在这里可以得到任意的驰骋。在这套册页中,观众与山水的距离被大大的拉近了,“幽壑飞泉”甚至采用了特写式的手法表现山石的嶙峋,明显的具有实地写生的色彩。配合着视角的拉近,山石也较多的采用了苍劲淋漓的大斧辟皴,确实了“近观取其质”的艺术效果。
山石除勾勒以外,还运用了落墨、泼墨等多种表现技法:“芦汀归雁”以湿笔拖出平沙远渚。芦荻归雁,江天寥阔,悠然澹远;“平林秋景”用墨色泼写,沙渚萦回,木叶丹黄,秋意盎然……大块的皴染与精细的勾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设色上,既有色墨结合的泼彩,也有勾勒平染的重彩。石青、石绿配以暖调的赭色,端庄谨严,气象堂皇。全册水墨苍劲,工写结合,虚实相生,放浪而不失工整的本色。出新意于古趣之中,寓豪放于法度之外,充分展示了谢稚柳先生的艺术特色。
关于山水画创作,北宋郭熙在其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集》中曾经说道:“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把“可游可居”作为山水画创作的理想境界之一。然而明清以降,由于“南北宗论”的负面影响,画家们大多过于追求“笔墨”和“士气”,而对于最能体现“可游可居”的造型和构图却往往较为忽略。这是当时山水画创作中的一大缺陷,也是清代中后期山水画日趋衰落的一条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因政府的提倡重新掀起了写生之风,多数画家仍然采用的是非传统的创新方法,谢老以传统的笔墨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可游可居”的艺术境界,实为挽颓振衰者也。
从画中所钤“状暮翁”的印章,可知此册为谢氏七十年代以后的作品。经过了对徐熙落墨和南宋院体的系统研究,演化出易工整为放浪的破墨法。此时山水虽然不及早中期的典丽、灵逸,但章法布局依然恢弘壮阔,豪放不羁的笔法中依然内蕴着谨严的高华法度,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壮心不已。整套册页笔墨精劲,幅面虽小而手笔雄大,为谢氏晚年精品之一。
高鹏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