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陈佩秋 蔬果册页 册页(十二开)

图录号:1120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陈佩秋 蔬果册页 册页(十二开)
图录号:
1120
年代:
艺术家:
陈佩秋
材质:
设色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31.5×44cm×12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中贸圣佳
拍卖会名称:
中贸圣佳 200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谢稚柳、程十发绘画 总成交额:1355.09万元 成交率:67%
拍卖时间:
2005年12月2日
备注:
声 明:
这套册页和前面的谢稚柳册页一样也是12开,在题材内容上既有传统文人画家经常描绘的梅、菊、竹、石,也有充满了农家风味的白菜、南瓜、茨菰、竹笋、山菌、杨梅,更有极少有人涉及的贝壳、菱角。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宋人或老莲的工笔双勾(如折枝梅),也有明画的逸笔草草(如写意菊),更又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写生的实践中将之灵活运用于表现新题材的成功尝试,而后者正是这套册页之所以弥足珍贵的最重要的原因。
比如南瓜一帧:运色如墨,写出绿色的叶片,瓜藤则逸笔草草,出以草书的笔法,可以看出作者是深受中国传统绘画中没骨和写意画法影响的;而从对南瓜的描绘中又不难发现西画的影子:作者吸收了水彩的画法,既有明暗的对比也有冷暖的对比,随意点染留下的高光使南瓜的造型极富体积感。其它如白菜、竹笋等的表现手法无不如此,不但在构图上具有写生的意味,湿笔扫出的淡墨竟似素描造型手段中的光影效果。
在另外的几帧作品中作者更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探索,无论在构图上还是在造型方法上均明显受到西画的影响,在质感、体积感和光感与色感的表现上尤为成功。其中带瓶花的一幅作品,观众似乎能感受到画中花草的生命与呼吸,名之为“玻璃杯中的静物”似乎亦不为过。
陈佩秋学习绘画最初是从两宋工笔花鸟画开始的,于传统国画的绘画元素用力颇深。册页中的一些作品明白显示了画家对传统的有选择的借鉴:竹石一帧,湖石用云林折带皴法,修竹则似乎是受到了谢稚柳先生对五代南唐徐熙“落墨法”研究成果的启发;玻璃杯中的静物,宁静淡雅之外,颇有虚谷花鸟画中清新冷隽的味道。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这套册页并没有排斥对西洋画法的吸收。精炼的线条与传统的笔墨配合西方绘画的构图与色彩,两种画风在作品中融为一体,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可以说,没有对前辈大师(国内的或是国外的)主动而广泛的借鉴,就无从产生出陈佩秋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陈佩秋在一次画展自序中写道:“丙午巨变,十年休歇,不知画为何物,何物为画。文革结束,重修绘事,复又倾注于色彩绚丽之西方印象派诸家。其间,尤喜马奈、雷诺阿、德加。累累试图以缤纷色调、朦胧笔意,装饰自家门面。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综观诸画廊:民族画派、古典画派、泥古派、唯新派、抽象派、现代派……,应有尽有,五光十色,光怪陆离,不禁为之眼花缭乱,惘然不知所措,此时此际,是又不知画为何物,何物为画。”历来的大艺术家对于色彩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色彩的运用和选择无不反映出艺术家本身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情趣。陈佩秋的色彩吸收了传统中国绘画的营养,追求纯净雅洁的品格,独具匠心。早期作品具有单纯、清丽、明净、淡雅的格调。六十年代初,陈佩秋开始关注西方早期印象派绘画并将其借鉴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法国因印象派画家马奈作品中明亮鲜艳的色彩,准确简练的构图和强烈的明暗光影变化,尤其引起了她的浓厚的兴趣。自八十年代起,由于工作原因,陈佩秋与先生谢稚柳频频去香港、日本、美国等地开画展,讲学,顺便到博物馆大饱眼福。就这样,年近六旬的女画家陈佩秋接触了西方艺术,特别是印象派的作品,对她的风格改变起到了催化作用。其色彩也开始变化为明丽中带有静谧,热烈中不乏温馨的特点,显示了她对色彩、环境和整体气氛的关注。这一点,在这套册页中也有所反映。陈佩秋的作品之所以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之所以具有不同于传统绘画的品性格调,与她对印象派色彩的借鉴不无关系。
但无论是对西方艺术元素的采纳,还是对传统绘画工笔与写意的整合,都不能带代替画家对自然万物的悉心体察。陈佩秋在笔墨、材料、观念等元素中所作的尝试,都是为了表达她对自然、对生活的崭新的感受。她的作品许多是得自对大自然长期的观察与直接写生,这从这套册页中的众多前人很少涉及的题材中可以看出。贝壳是我们小时候在河边经常见到的东西,但却很少在绘画作品中出现,在这帧作品中,画家强调了贝壳本身固有的黑色条纹,在布局上与题款互为呼应,被安排的聚散有致,画面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可以说陈佩秋在开拓题材方面独辟蹊径,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美术评论家徐建融先生说道:陈佩秋立足于正规画的传统,却没有沿着它小趣味的路子走下去,她汲取写意画的长处,同样没有沿着它的游戏笔墨的路子走下去。她用写意画的抒情性来反拨小趣味的谨小慎微,终于以“工笔写意”的风范重振了古典的高华和大雅正声。进而借鉴西文艺术如印象派的光色处理办法,更使传统的、水墨为上的形神兼备描绘成为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印象式的形神兼备描绘,这就进一步弘扬、发展了古典的高华的大雅正声。
陈佩秋,1923年出生于河南南阳,青少年时期是在昆明度过的。自幼即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天赋,学习画画的同时,学习成绩也相当优秀。1942年高中毕业考入西南联大后,虽然学的是工科却并没有放弃对绘画的热爱。抗战时期的昆明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在他们的影响之下,22岁的陈佩秋毅然报考了撤退至重庆的国立艺专,开始在黄君璧、潘天寿、黄宾虹、郑午昌等传统画家指导下学习,从此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与谢稚柳结婚后,二人伉俪情深,潜心书画研究,世人甚至拟之元之管赵。拍品中的谢稚柳山水册页12开与这套蔬果册页12开为同一藏家的藏品,据说是谢老为接济朋友所作。陈佩秋一向性格倔强,不让须眉,为了和先生谢稚柳一争高下而作的这套册页,艺术水准可想而知。和谢稚柳的12一样,这套册页后来也起作了接济朋友之用,二老互不服输的未泯童心和侠肝义胆、扶困济贫的热肠于此可见一斑。(高鹏)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